高考基本没有直接考查句式的题型出现,但是其作为考生成功阅读和有效解答其他试题的背景知识,仍然十分重要。而重点是掌握每一种句式的特殊形态,以达到对其敏感的程度。难点是这几种句式复合出现。如既是判断句又是省略句,既是省略句又是被动句,既是省略句又含有词类活用等。
(一)双重身份之一:是判断句又是省略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2)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第(1)句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且句式单列,容易感知判断,所以翻译起来不难,译文为: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第(2)句的判断句嵌于陈述句之间,“所谓华阳洞者”,主语承前省略,其判断句的特点相对不够鲜明。完整的表达应该是“(那里就是)所谓华阳洞者”。整句译文为: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那里就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为它这样命名。
第(3)句的判断句是附着于陈述句的,同样是主语承前省略。“輮使之然也”完整的表达应该是“(这就是)輮使之然也”。整句译文为: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因为这是煣使它这样的。
第(4)句的判断句也是嵌于一个陈述句之间,“人之所罕至焉”中的“所”与“罕至”构成“所”字结构,为名词性,类似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所存”。整个句子翻译为: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而(那里)是人很少到达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二)双重身份之二:是被动句又是省略句
(1)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2)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3)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5)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6)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为……所……”表被动,“为”字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是完整的被动表达式。而有时是“所”省略,有时是施动者被省略。像第(1)句是完整的被动句,容易感知。第(2)句有所变动,也不难理解,而后边几句就难以理解了。而且其后的句子中所谓的“被动句”只是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如第(3)句“心为形役”是“心为形所役”省略,作“以”(认为)的宾语。第(4)句中的“见欺于王”是一个完整的被动句,只是也作宾语,即“恐”的宾语,其中“于”引出施动者。第(5)句“见犯”可视为“见犯(于匈奴)”的省略。“见+动词+于+名词”省略为“见+动词”的形式。倘若动词还是名词活用的动词或用了通假字,理解起来就更难了。如第(6)句中的“见陵”,“陵”是“凌”的通假字,“见陵”就是“被凌辱”。
(三)双重身份之三:是省略句又有活用
(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上述句子中,“走”字后省略“之”,“走”是使动用法,应解释为“让……逃跑”。“淫”“移”“屈”之后也都省略了“之”,也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解释为“让……迷惑”“让……改变”“让……屈服”。“闻”之后省略了“陛下”,“闻”也是使动用法,可解释为“让……听说”或“告诉”。若不懂这些,理解难免有偏差。高考考查句式,常在翻译语句中进行,如不能把握句式特点,就无法正确地翻译。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2.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这里的两句都含有判断句,如“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是个判断句,类似的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主语是“学田”,其后是对“学田”进行功能判断,该句应该翻译为:学田是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的(地方),怎么可以卖掉呢?
“汝岂反者”是一个反问语气的判断句,“良由官吏污暴所致”是承前省略了主语“造反”的判断句,第2句是含有两个判断句的句子,译文应该为:我想你们哪里是真正谋反的人呢?(造反)实在是因为官吏的贪婪残暴导致的(结果)啊。
(《“双重身份”的文言复合句式》由龙门尚学钟家村校区曹老师整理)
专属方案 教师多对一,专业定制
师资保障 中高考经验丰富,专业团队
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激发斗志
金牌教研 科学规划,高效提分
优质服务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武汉龙门尚学一对一辅导中心
鄂ICP备2021001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