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
武汉高中一对一
关注龙门尚学 关注辅导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一对一辅导

寻隐诗中体现的思想心态

来源:龙门尚学高中一对一辅导组 时间:2022-03-28

顾名思义,“寻隐”诗即“寻访隐者”或“寻而不见,访而不遇”之类的诗。

“寻隐”诗经历了从“招隐”到“寻隐”的转变,唐诗的“寻隐”主题是对前代“招隐”题材的承继。唐代文人与隐士交游频繁,寻访隐逸乐此不疲,“寻隐”“访隐”之作极为普遍,由此形成唐诗的“寻隐”主题。自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起,名家几乎均有所作,中晚唐尤盛。这些诗歌或歌咏隐士的才情,或慨叹其不遇的遭际,或欣羡其恬适的生活,或抒写交游的情谊,其中不乏名篇佳作。贾岛《寻隐者不遇》堪称唐人“寻隐”之冠,该诗意境幽深,情致高远,受到古今选家、评家和哲人的关注。

诚然,“寻隐”诗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所表现的思想意趣有异,但唐人借寻隐来满足其山水之好、寻求心灵超脱则是一贯的。文人与隐士的交游为文人提供了诗歌创作的生活素材和情感体验,隐士的声名与才华也得以借诗歌传播久远。

唐人“寻隐不遇”之作表现的寻者的心态有两种:一种是虽寻隐不遇却已彻然觉悟。如于武陵的《访道者不遇》:“人间惟此路,长得绿苔衣。及户无行迹,游方应未归。平生无限事,到此尽知非。独倚松门久,阴云昏翠微。”一种则是寻隐不遇而惆怅忧怨之意见于言外。如窦巩《寻道者所隐不遇》:“篱外涓涓涧水流,槿花半点夕阳收。欲题名字知相访,又恐芭蕉不奈秋。”如果说前一类寻者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般旷达洒脱,后一类寻者则因“相访未相见,烦恼仍依旧”而难免怅然生怨。

贾岛笔下的寻者则与之不同,通过重重曲折写出了他不见隐者决不甘休的坚定与执着。对这位寻者来说,“寻隐”不啻是寻信仰、求解脱,而寻者的钦慕与执着同时又衬托出隐者的高致。其次,以典型的情境细节写出隐者的高致。虽然隐者欲遇而终不遇,但隐者的高致曲曲传出,隐者神情宛然目前。

“寻隐”诗是唐代诗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唐代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故对“寻隐”诗的分析、鉴赏,可从探究唐代隐逸风尚和唐人的尚隐心态入手。

(《寻隐诗中体现的思想心态》由龙门尚学江夏校区蒙老师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专属方案 教师多对一,专业定制

师资保障 中高考经验丰富,专业团队

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激发斗志

金牌教研 科学规划,高效提分

优质服务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

龙门尚学校区:江夏校区光谷校区水果湖校区武汉中学校区青山校区吴家山校区崇仁路校区钟家村校区

咨询总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武汉龙门尚学一对一辅导中心

鄂ICP备2021001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