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现苏州市吴江区)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主要奠基人。其主要代表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民族与社会》等。《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作为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作品关注的是社会生态,区域发展,乡村经济,礼法制度等,所以他的文字也不可能如文学性文字那样灵动飘逸。作为学术著作,费孝通的文章有如下特点。
一、语言质朴,通俗易懂
学术著作较为强调专业性、学术性,也因此很多学术著作较为晦涩难懂。但费孝通的著作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多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对论述的对象,费孝通能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将道理讲得明白、透彻。如《乡土中国》的“文字下乡”一节,为了论述乡下人在城里人眼中的“愚”,先后列举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喇叭声慌手慌脚的情形,以及城里人下乡充内行的事例,以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说明这不是“愚”,而是知识的问题。
二、善用对比,阐释详尽
社会学著作,要让读者较容易读懂,在分析论证的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论述技巧。费孝通在他的学术著作中多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将道理讲得非常透彻。如《人文类型》的开篇为了论述种族特征和心理差别,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的规矩礼貌、生活习俗、两性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不同的国家、种族的人在生活方式、思想等方面有极大的差异。
三、举例生动贴切,有生活气息
社会学著作关注的是社会的结构、发展、变迁等,因此文字较为严谨。为了让文字具有可读性,费孝通在文章中往往列举活生生的事例来进行分析。这些事例有的是乡村经常发生的,有的是他经历过的,有的甚至是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情。这些生活气息非常浓的事例,极容易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如《江村经济》中为论述“养儿防老”,作者举了村子里有145名寡妇,她们不能靠自己的经济来源维持生活,但这并没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的事例来佐证,因为这些人大多数由自己的成年子女赡养。
四、引经据典,论述深刻
为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在论述的过程中,费孝通往往引经据典,以加强论述的力度。如《乡土中国》在论述“伦”时,费孝通分别引用《释名》中的解释“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以及潘光旦先生的解读“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这样使“伦”字更有立体感。
作为有深厚中国古典知识背景的费孝通,在写作中,中国古典文献中的素材往往信手拈来,为自己的论述服务。
(《费孝通: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由龙门尚学江夏校区严老师整理)
专属方案 教师多对一,专业定制
师资保障 中高考经验丰富,专业团队
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激发斗志
金牌教研 科学规划,高效提分
优质服务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武汉龙门尚学一对一辅导中心
鄂ICP备2021001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