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
武汉高中一对一
关注龙门尚学 关注辅导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一对一辅导

文言翻译,你有足够的虚词储备吗?

来源:龙门尚学高中一对一辅导组 时间:2022-03-11

在文言文阅读中,高考大纲仅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但在具体的阅读中,涉及范围远不囿于此。即使虚词未专门设题考查,在阅读中可揣测、可忽略,但翻译题中的虚词则不得不正视。我们整理出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并对翻译的难点、易混点进行解读和归纳,以求高效备考,广益考生。

角度一:常见句首虚词归纳

例:①比去,以手阖门。

②洎牧以谗诛。

③迨诸父异爨。

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⑤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小结:都译为“等到”。

例:①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属天下大乱,退居乡野。

小结:都译为“恰逢”。

例:①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③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小结:都译为“昔日、先前”。

例:①愿为诸君快战。

②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③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小结:都译为“希望”。

例: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③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小结:都译为“只、只是”。

例:微斯人,吾孰与归?

小结:译为“(假如)没有”。   

例: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小结:译为“不久”。

读报笔记

虚词放在句首,起到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作用,一般可以不翻译,如: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等。但是上述一些虚词,放在句首,存在一定的意思,翻译时,应当译出来,以便更精准地理解文章和解答问题。

角度二:常见易混虚词归纳

例: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

例:①使仆游扬足下名于天下,顾不美乎?

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例:①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小结:宁:①难道;②宁可、宁愿。顾:①难道;②只、只是。独:①唯独、只是;②难道。以上三个词翻译为“难道”,用于反问句,句后是问号、感叹号;另一种译法用于陈述句,句后是逗号、句号。

例:①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于天下。

②凡再变矣。

小结:凡:①但凡、大凡、所有。②总共。翻译为“总共”时后边跟数词,如“凡再变矣”;未跟数词则译为另一用法。

例:①徒负盛名,不过尔尔。

②师出无名,徒劳无功。

小结:徒:①只、只是。②白白地。前者强调从句事实的重要性,后者否定从句事实的重要性。

例: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小结:无:①无论。②通“毋”,不要。“无”仅在后边为并列短语时翻译为“无论”。

例:①先达谓余曰:“冰遇水辄化。”余试之,不爽。

②自朔至晦,虽百般勖勉,辄不上朝。

小结:辄:①就。②总是。前者强调客观性,后者强调一贯性。

例: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五万兵难卒合。

小结:卒:①最终。②仓促。两个都强调时间,前者强调动作的最终结果,后者强调事情的紧急。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

小结:今:①现在。②假如。翻译为“现在”主要着眼于和过去对比;翻译为“假如”,往往后一分句要有“则”照应。

例: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小结: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方式(手段)。翻译为“……原因”的句子中多有“之所以”或者“者”字呼应,反之则译为第二类。

例: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结:诚:①诚然、确实。②假如。翻译为“诚然”表确定性结果;翻译为“假如”,往往后一分句要有“则”照应。

例:①乃遂私见樊於期。

②屈原闻郢都已破,作《怀沙》,遂自投汨罗以死。

小结:遂:①于是、就。②最终。前者强调前后两个分句时间的紧密相承,后者强调后一分句是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出现的。可以根据时间跨度长短来区别。

例: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君既若见录。

小结:见:①被。②代“我”。只有这两种情况后边跟动词,要根据语境准确区别。

例: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小结:虽:①虽然。②即使。“虽然”后跟已经发生的情况,常常和“但”“然而”搭配;“即使”后跟尚未发生的情况,常常和“也”搭配。

角度三:三个兼词

例: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闻君一食或尽米一石,有诸?

小结:“诸”在句中翻译为“之于”,在句末翻译为“之乎”。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小结:“焉”前边有空间处所,多翻译为“于之”。“否定词+形容词+焉”句式中,“焉”一定是兼词,译为“于之”。

例: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小结:“盍”可以翻译为“何”“何不”,一定要根据语境细细体味。

读报笔记

古代汉语中,兼词“诸”“焉”出现的频率颇高,且为两类不同兼词的典型。对之加以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兼词的一般特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它们都不是单纯的代词,而是既包含了一个代词“之”,又包含了一个介词“于”或一个语气词“乎”。

(《文言翻译,你有足够的虚词储备吗?》由龙门尚学钟家村校区凌老师整理)

专属方案 教师多对一,专业定制

师资保障 中高考经验丰富,专业团队

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激发斗志

金牌教研 科学规划,高效提分

优质服务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

龙门尚学校区:江夏校区光谷校区水果湖校区武汉中学校区青山校区吴家山校区崇仁路校区钟家村校区

咨询总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武汉龙门尚学一对一辅导中心

鄂ICP备2021001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