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语感,仔细斟酌发现病因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等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在阅读时,凭借语感不仅能快速、敏锐地判断表达有没有语法问题,甚至还可能产生相关联想,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凭借语感,我们可以发现如下语病问题。
1.搭配不当
前面提到,句子是由一定的成分构成的,成分之间因长时间的使用习惯而形成了固定的搭配习惯。古代汉语中可以说“吃酒”,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这一说法。我们觉得别人的话说得别扭,是因为句子中出现了搭配问题,我们凭借听就能感到问题。
2.成分残缺
即使句子较长,但是如果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也会觉得读起来不顺,有中断的感觉,感觉话没说完。当我们读一个句子感觉修饰成分特别多,句子较长的时候,就能凭感觉去自动寻找宾语。前面提到的例句:班委会全体成员在会议上围绕班级量化考勤、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问题进行讨论,建立健全完善的赏罚分明的班级管理。我们已经发现复杂的定语掩盖了宾语,所以应该在“管理”后加上“制度”作宾语。
3.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的句子,虽然是想要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因为双结构的问题,会使句子在表述时出现杂乱的感觉,反而让人不知道说话人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们平时表达时基本都是按照固定搭配来使用词语,所以听到或看到混杂两种结构的句子就会有感觉。比如我们要探究原因,往往会把原因和结果混在一起,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述: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总的归纳起来原因主要由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身体状况等几种原因造成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总结失眠的原因,后面用到了“造成的”和“由”搭配,两个结构混在一起,读起来会有赘余之感。这句话应该用两个句子结构表达: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总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身体状况等几种原因;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失眠主要是由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环境因素、身体状况等原因造成的。当我们关注到这一点,读句子发现了“原因是……造成的”成分出现时,就可以立刻断定句子存在结构混乱的语病。
运用语感辨析语病,不妨采用快读与慢读相结合的方法。快速读完句子,可以发现成分残缺的问题。快读没有发现语病,就要用慢读法。慢读时尽量读出声音,即“闻”的过程,这样语感会更明显,搭配等问题就会被发现。
虽然语感是一种快捷方便的辨析病句的方法,但是辨析病句不能只跟着感觉走。我们在用语感去判断时,往往会被句子表面的陷阱迷惑欺骗,以致不能发现问题。它不是万能方法,只是辅助办法。掌握病句的标志,运用紧缩法等方法,反复推敲比较,才能准确诊断出病因。
多设问,正确使用修改方法
当我们绞尽脑汁在两个句子间纠结时,多提问就会解决问题。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问成分在哪里
问成分,分为两个步骤。一问主干,就是要找到句中的主谓宾。如果有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的问题,找的过程就会发现;如果是复句,可以找分句的各种成分,道理相同。二问枝叶,就是看修饰成分是否和中心词搭配,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搭配及语序问题。例如:由于便捷的现代通讯手段,他和他交往多年但是断了联系的老同学又取得了联系。如果只凭借语感,很难发现问题。这时我们就要多提出疑问:主谓宾分别是什么?他和老同学又取得了联系。再细看内部剩下的内容,老同学前“他交往多年但是断了联系的”的修饰语明显缺少介词搭配,应为“他和与他交往多年……”。多问,就会发现隐藏的问题。
二问标志是否有
关于标志,前面已经做了解读,这里主要介绍标志有哪些。
否定词、被动词、介词、关联词、并列短语、两面词、数量词、代词、长句子中较长的修饰语等都是标志。牢记这些标志,在辨析病句的过程中,发现标志就先从标志入手进行判断。除了标志词,病句的标志还有具备多个意思的词语,可能会是句子出现歧义的地方,大家要特别注意,这里不做赘述。
三问语义是否明
在经过了提取主干、找标志法等步骤后,如果还不能发现问题,这时就要关注语义方面的语病问题了。如果有歧义,就要修改成表达唯一意思的句子;如果表意不明,就要先读懂句子,明确本意,根据本意进行恰当修改。这时要用到的是逻辑分析法,从事理上进行分析。如:他收到的通知中提到新生要在8月15日前去报到。这一句中的“前”字如果是表示时间的副词,那么报到的时间范围就是15日之前的几天;如果是动词,报到的日期就只能是15日这一天。当我们辨析病句时,在语法上找不到毛病的句子,就要反复琢磨句子的意思,这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
修改病句要对症下药,有什么病用什么药方。语序不当的调整语序,搭配不当的换成可以搭配的词或短语,结构混乱的要换成统一的一种结构等等。修改病句要先仔细研读句子,读懂原句,弄清楚意思,为判断语病奠定基础。在读懂的基础上,还要标清楚需要修改的部位,然后用自己常用的符号进行修改。一定要记住的是,改完之后还要细读几遍,看看是否通顺,是否有新的语病产生。
修改病句,等同于诊断病症。“望”是为了找到标志,“闻”是为了凭借语感发现问题,“问”是深入探究病因,“切”则是通过反复琢磨发现隐藏的病因。巧妙利用恰当的方法,便于发现语病,更能准确表达。
(《如何判断语病》由龙门尚学青山校区厍老师整理)
下一篇:文言翻译,你有足够的虚词储备吗?
专属方案 教师多对一,专业定制
师资保障 中高考经验丰富,专业团队
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激发斗志
金牌教研 科学规划,高效提分
优质服务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武汉龙门尚学一对一辅导中心
鄂ICP备2021001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