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ENTER ·
武汉高中一对一
关注龙门尚学 关注辅导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一对一辅导

找准角度巧对比,文意理解易解题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的选项与原文比对的五个角度

来源:龙门尚学高中一对一辅导组 时间:2022-02-25

文言文阅读中的文意理解题是每年的必考题,往往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其“不正确”项的设误角度常常涉及概括、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基于此,将选项内容与原文比对时可从五个角度入手。

角度一:比对人物

比对的方法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着重比对选项内容在这几个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重点关注

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2题B项“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对照原文“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知,“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的是谢混,而不是谢弘微。

误解形象,即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例如下面这道题的选项“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而由原文“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可知,赵军是被秦军袭击分割成两部分,并非赵括主动分兵两路。这样命题人故意说错主动与被动的关系,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角度二:比对关系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重点关注

改变因果,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等。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第12题C项“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对照原文“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可知,官员们并非不愿到任办公,而是不符合朝廷旧的制度,不能到任。“不愿”与“不能”,虽一字之差,结果相同,但官员对工作的态度截然不同。

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厘清头绪。例如2020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B项“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对照原文“(司马迁)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可知,“评价司马迁……如同庙堂礼器”错,因为“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说的是司马迁,“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器”说的是韩愈。而命题人故意将它们杂糅在一起,造成混乱,迷惑考生。

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

文意理解题的每个选项中都有关键词语,我们必须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重点关注

曲解文意,命题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来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之一。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第12题C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对照原文“金人来归燕”可知,原文说的是“金人来朝归还燕地”,命题人故意将“归燕”说成“归顺”,如果这样,下文王安中“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就没有了依据。

归纳不全,即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例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2题C项“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对照原文“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由此可知自“太清之乱”至“太建五年”,谢母先出家于宣明寺,后得到谢贞族兄谢暠将近二十年的供养,那么谢贞奉养母亲是有间断的,所以选项中“奉养母亲未曾间断”归纳不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导致解说与原文矛盾。

角度四:比对时间、地点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重点关注

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杂糅,引起混乱。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2题C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对照原文“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可知,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苏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而非“同时”。

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2题B项“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对照原文,由“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可知,受侵掠的是天水郡,而蜀地则是发起侵掠的,命题人故意将地点颠倒,来迷惑看文章不够仔细的考生。

角度五: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对比,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的情况。

重点关注

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第12题D项“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对照原文“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其中“旋踵”意为退缩,涉及任峻的句子可理解为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检举剪除奸恶盗贼,丝毫不畏避退缩,可选项不知怎么冒出一句“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可以说是没有依据。

以偏概全。对原文或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例如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第12题C项“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对照原文“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与原文相矛盾。

为了考生简单容易操作,可将以上五个角度的十种常见干扰项涉及类型,简记为:

看人切忌张冠李(戴),

误解形象常涉及;

对比关系明因果,

事件杂糅需清理;

关键词语易曲解,

归纳不全漏信息;

事件发生有时地,

时间颠倒空错置;

任意添加无中有,

漏掉信息偏概全。

(本文由龙门尚学吴家山校区步老师整理)

专属方案 教师多对一,专业定制

师资保障 中高考经验丰富,专业团队

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激发斗志

金牌教研 科学规划,高效提分

优质服务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

龙门尚学校区:江夏校区光谷校区水果湖校区武汉中学校区青山校区吴家山校区崇仁路校区钟家村校区

咨询总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武汉龙门尚学一对一辅导中心

鄂ICP备2021001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