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殊句式中,我们需要能够根据一些标志判断出各种句式中的不同现象,如:判断句标志“……者,……也”“……也”“……者也”等;宾语前置句“之”“是”作标志,“何……之有”作固定格式,否定句里宾语前置、疑问句里疑问代词前置等;定语后置“之”作标志、“……之……者”作固定格式等;介宾短语后置分为“于”“以”两个介词领起的宾语后置作状语或补语。这些都是特殊句式中的高频现象,但还有一些现象出现的频率比较少,需格外注意。
1.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时,介词领起的宾语较长,用“,”隔断。
这常常会影响同学们对于宾语完整性的判断。例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这句中的“于”所领起的宾语,不是到“杀之”结束,而是到“兵也”结束,翻译的正确语序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2.主谓式结构表判断短语作为完整句子的成分。
在这种情况下,主谓式结构短语要译成“主+是动词+宾语”的形式,即原结构中处在谓语位置的词语,实际处在译句中表示判断的句子成分的宾语位置。例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人勇士”就是表判断的主谓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宾语成分,翻译时应将判断形式体现出来:我私下认为那人是勇士。
3.肯定形式下的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现象。
介宾短语的宾语前置现象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比如“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中的“奚”作为疑问代词置于介词“以”之前,全句应译为“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但古代一些约定俗成的介宾形式的短语中,存在肯定形式下宾语前置的现象。例如“一言以蔽之”不能解释为“一句话来概括”,因为“以”在此不是表目的,而是介词“用”,应译为“用一句话概括”。
4.主谓倒装和数词修饰置于名词后。
这是两种极易忽视的句式,虽然不是考纲的考查点,但却能够影响翻译的通顺。主谓倒装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原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而古代量词极少,数词一般直接修饰名词,置于名词之后。例如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中的“金人十二”,就要译为“十二个铜人”。
(《特殊句式中的几种非高频现象》由龙门尚学光谷校区厍老师整理)
下一篇:边塞征战诗的豪迈与悲慨
专属方案 教师多对一,专业定制
师资保障 中高考经验丰富,专业团队
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激发斗志
金牌教研 科学规划,高效提分
优质服务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武汉一对一辅导中心
鄂ICP备2021001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