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素材】
汉初名臣家训(一)
文/陈延斌等
经过秦专制苛政和连年战乱的历练与洗礼,江苏境内一大批贤明之士、豪杰英雄脱颖而出,成长为汉朝名臣。他们于社会纷乱中总结经验教训,于道德冲突中有所坚持,于汉初的稳定局势中有所思考,并用以教育子孙,成为汉朝的名臣家训。
王陵母伏剑激子事汉王
王陵(?—前181)是秦末沛人(今江苏沛县),曾是沛县的豪强,刘邦曾“兄事之”。刘邦率兵进入咸阳时,王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义帝被项羽阴谋杀害后,王陵才响应汉王刘邦讨伐项羽的号召,以兵属汉。项羽为了招徕王陵,拘其母于军中,并在王陵使者到来时,故意表现出对王陵母很尊重的样子,让她朝东而坐。王陵母悄悄地送别使者,哭泣着说:“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说罢,“遂伏剑而死”。项羽大怒,烹煮了王陵母亲的尸骨。在母亲的激励下,王陵“卒从汉王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汉王朝建立后,位至丞相,封安国侯。
时天下纷争,豪强往来于各诸侯之间,如韩信、陈平就曾听命于项羽麾下,王陵母为何要伏剑而死呢?这是由王陵母对局势的清醒认识和忠义观决定的。
严峻局势逼迫王陵母作出选择。项羽置王陵母于帐中,礼遇有加时,王陵已经带兵效命于刘邦,依照刘邦多疑的性格,得知王陵母被项羽请去的消息,怎能对王陵不心生怀疑与提防?若如此,王陵在刘邦账下处境堪危。这点可从项羽败亡后,刘邦的论功行赏加以验证。行赏时刘邦以王陵“善雍齿,雍齿,高帝之仇,而陵本无意从高帝,以故晚封,为安国侯”。即使王陵后来披荆斩棘地一路追随,刘邦仍记着早期他不欲从汉的事情,说明当时王陵母的担心是正确的,王陵因母亲被项羽请来而陷入两难困境中,投奔项羽不是良策,不投奔老母安危不定。此时母亲和儿子的安危遽而冲突,投奔与不投奔项羽都是死路,在这种情况下,王陵母伏剑自杀,解决儿子的困境。所以她对使者说:“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实际是以自己的死亡给刘邦一个坚定的交代,为儿子挣一分安全的保障。
忠义观促使王陵母作出以义励儿选择。首先,刘邦与王陵早就认识,“王陵者,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两人之间本有兄弟之“义”,此义为“情义”。其次,“义”还指“信义”。项羽和刘邦曾有约在先,“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在刘邦安定关中两个月后,项羽才姗姗而来,一来就据有了关中,并把刘邦封到贫瘠的汉中为王,这是不讲信义。最后,“义”还指“道义”。项羽特意寻访到楚怀王后人熊心,拥立为楚怀王,一时间,各路豪强凝结在一起,“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羽分封各地诸侯后,就命人迁义帝到长沙郴县,途中“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项羽不讲道义,失去了天下人心,给刘邦起兵抗楚准备了理由。刘邦“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号召各方诸侯共同击杀项羽。王陵是在各路诸侯共同讨伐项羽违背道义和信义的前提下加入刘邦阵营的,也就是说,王陵选择了道义的一方。王陵母认可儿子的行为,自然在价值观方面与儿子一致。况且,王陵带兵归附刘邦后,就成为上下级关系,还有一个“忠”的规范约束。如果此时王陵背叛刘邦,则陷入不忠不义的泥潭。所以,在忠义与生命安全发生冲突时,王陵母舍生取义了。
【解读】王陵母亲在复杂的政治形势中看清时局走势,在各种道德观念的纠葛冲突中坚持道义,以伏剑自杀的方式舍生取义,从而成全了儿子的信义,并以道义和情义保障了儿子的生命安全。王陵母的舍生取义和慈母呵护儿子生命的无私行为,同时也是以自身行为对儿子忠义观的榜样示范。毫无疑问,这个教育示范作用是成功的,王陵刚正不阿,坚持信义和道义,在高祖死后,不赞成诸吕封王,“陵怒,谢疾免,杜门竟不朝请,七年而卒”。
(《【多维素材】汉初名臣家训(一)》由龙门尚学崇仁路校区熊老师整理)
上一篇:【高分作文】东关街的牛皮糖
下一篇:武汉龙门尚学培训学校靠谱吗?
专属方案 教师多对一,专业定制
师资保障 中高考经验丰富,专业团队
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激发斗志
金牌教研 科学规划,高效提分
优质服务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武汉龙门尚学一对一辅导中心
鄂ICP备2021001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