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压缩题考查筛选、概括提炼与转化信息的能力,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给概念下定义、信息概括、新闻概写、提取关键词四种。事实上,压缩语段题可选用的语料有很多可能性,其文体非常宽泛,比如描写性语段、评论性语段,下面我们为大家讲解这两类语段压缩题的应对方法。
面对描写性、议论性语段,考生可能会因为不熟悉而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答题原则和方法,取自任何一种文体的语料加工成的压缩题都能应对自如。这里给大家介绍应对这两类语段压缩题的四步法。
1.审题三明确:明核心任务、具体要求、语段对象
认真研读题干,明确题干给出的核心任务:概括要点、缩写信息或拟定标题等,明确题干中给出的具体要求,比如字数限定。在此基础上,再研读语料,明确语料文体特征,把握写作对象。描写性语段会抓住特征描写一个典型意象,从而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考生要明确这一段语料写作的对象是什么,通常可以关注总领句或者总结句的主语。
请看下面这道题:
下面一段文字后的四个选项,能准确概括文字内容的一项是( )
突然间,没一点儿思想准备,黄河就出现在眼前。但见浓重的、土黄色的排浪,就像成群结队的士兵一样,一排紧接着一排,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排涌涌,密密匝匝,脚尖踢着脚后跟,急急忙忙地向前滚动着,一个劲儿地往前抢,向前冲,仿佛去抢占生命攸关的阵地。一边冲锋,一边还在呐喊、射击,有时候不小心跌倒了,打一个旋儿,抹一把血,随即立刻急骤快跑跟上队伍,继续怒吼,继续咆哮,继续冲锋,奔腾着向前,向前!有时候碰到了什么障碍物,“哗”地炸起一个大浪花,发出一声撕天裂地的吼叫,然后顾不上回头看一眼,就又边打边冲,向前,向前!
A.黄河冲锋
B.黄河奔流
C.黄河咆哮
D.黄河向前
解析
题干给出了明确的任务,即概括文字内容,并给出了四个选项。上述语段首句引出写作对象,直言“黄河出现在眼前”,后面几句围绕黄河进行描写,表达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四个选项的主语都是“黄河”,点明了语段的写作对象,降低了试题难度。但并不是所有描写性语段压缩题都会给出选项,这就需要考生找到关键句,提取中心语。
2.分析两步骤:筛选、归纳
定向后,我们要明白描写性语段内容格式一般为:“对象+特征(关键动词或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上题语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领,点出写作对象为黄河;第二句中“像成群结队的士兵”“滚动”“抢”“冲”等都围绕“冲锋”来写;第三句既写“冲锋”,又写“咆哮”;第四句写“吼叫”,侧重写“咆哮”。“冲锋”和“咆哮”一个从形的角度,一个从声的角度,共同来描述黄河的情态,属于并列关系。综合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选A还是选C都难免片面,而B选项则包含了A、C,概括全面,上述步骤便是筛选和归纳的过程。
3.操作两关注:关注语段的层次、关注句间逻辑关系
语段提供的内容多而杂,在提炼和压缩的过程中难免顾此失彼,在评论性语段中这一特点往往更加明显。评论性语段具有议论文的特点,对议论性的语段进行压缩需要运用“关键句突破法”。语段有中心句,那么中心句即是内容;如果没有中心句,要找出对语段内容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在找准评论对象的基础上,以句末标点为界,根据论据、论证思路、关联词语、过渡句等进行逐句分析,提炼出关键信息。分析论证和提供论据的句子在概括时可以舍弃。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
请用一句话来概括钱穆对苏轼的评价,不超过15个字。
国学大师钱穆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但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当他在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解析
钱穆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苏诗伟大,伟大的原因是他在失意中表现出的伟大人格;第二层是说苏诗的儒学境界并不高。语段中出现的关联词语“但”“可是”所表达的转折关系的语句,是作者表达观点的语句。
4.表述三规范:主语明确、关系清晰、符合字数
拟写答案首先要注意表述时主语明确,上题评论的对象为“苏诗”;其次,表明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不能忽略,比如“但是”,同时不可遗漏关键词语,以词语或者短句的形式出现,避免表述冗长,比如“人格伟大”“儒学境界不高”;最后,要注意字数合乎要求。比如对上面语段可概括为:苏诗伟大在人格,但儒学境界不高。
上一篇: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专属方案 教师多对一,专业定制
师资保障 中高考经验丰富,专业团队
心理咨询 心理疏导、激发斗志
金牌教研 科学规划,高效提分
优质服务 全程监督,及时反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武汉龙门尚学一对一辅导中心
鄂ICP备2021001515号